滁州老城新名片!这条街修缮工程已完工!

搜狐焦点滁州站 2021-10-12 09:21:49
用手机看
扫描到手机,新闻随时看

扫一扫,用手机看文章
更加方便分享给朋友

历时三年磨砺、总建筑面积约5.8万平方米、总造价约3亿元的安徽历史文化街区——遵阳街历史文化街区初露“芳容”。

历时三年磨砺、总建筑面积约5.8万平方米、总造价约3亿元的安徽历史文化街区——遵阳街历史文化街区初露“芳容”。

目前遵阳街历史文化街区修缮区工程已完工,在建设中坚持文保单位“修旧如故”、传统民居“修旧如旧”、时代建筑保留提升的原则,新建了孟公亭、瓮城、大东门等,修缮了下水关,重建了孟公桥、内城河两岸景观,恢复古时建筑、传承历史文脉、重塑城市记忆、展现时代风貌。把属于滁城古城文化的老底子遵阳街,打造成了老城区的会客厅和历史文化名城的新名片。

新建仿古建筑 传承历史文脉

遵阳街位于京沪铁路线西侧,其北为北湖、西接内城河、南临南湖、东流向清流河.2017年8月,遵阳街区域改造拉开序幕。在改造过程中,遵阳街分成西段、中段、东段三大特色区段进行改造,其中,西段以打造滁城历史人文地标为主,修缮下水关,建设大东门、瓮城遗址公园及配套服务设施;中段以保护性开发建设,情景再现老街繁华市井;东段主要是打造历史文化街区,原真保护现状老街。

沿着青石板路往东走,来到仿古建筑大东门城楼,这是遵阳街改造西段的起点,也是东门遗址公园的排名前列站。走过高耸的大东门城楼,眼前忽然开朗,正对面的另一座仿古建筑——瓮城与之遥相呼应,立即把城市记忆瞬间拉回到千年之前。

“这些建筑都是按照历史记载,经过文保专家多番讨论后仿建的。”市重点处业主代表马超告诉记者,东门遗址公园曾建有大东门及瓮城、下水关等,而目前仅剩下水关遗址。此次新建了大东门、瓮城的城墙与城楼,修缮了下水关,新建了文峰亭,再现了东门及周边历史格局,整体结构保持与古城旅游线路的连贯性,同时又展现老城片区的独特风格。

走到大东门城楼南侧,与环城路相连的一段古色古香的建筑上,建有四个橘黄色的设施。“这是仿照古代借助水工设施调蓄防洪、戍守防敌一体多用而建的,与下水关修缮合为一体。”马超告诉记者。

下水关位于内城河上,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,曾兼具通行、调水、防御的三重功能。历经数百年沧桑,迄今依然屹立,下水关成了滁州古城历史的见证,具有重要的文物价值和历史价值。为了让省级文保焕发新姿,坚持“修旧如故”的原则对下水关进行保护性修缮,现有高度、通行条件与历史记载相似,尽较大可能恢复历史上的古桥。

重塑城市记忆 展现时代风貌

据了解,此次遵阳街改造过程中,坚持应保尽保、能保则保,对原有结构进行加固,尽较大可能保留民居,其中现存的80%以上房屋都是原有民居。

“这条宽窄不一的巷子原来的走向就是如此,改造中没有进行变更;还有这面山墙的抹灰是白色的,我们没有改变原貌,只是对破损的砖块和墙面进行修补。”马超表示,民居建筑材料以砖木结构居多,修缮时恢复原有建筑格局,同时为了让该片区民居风格更突出,屋顶统一更换为小青瓦,并砌上马头墙。

从2017年8月进场施工到2020年8月完工,修缮区工程历时三年时间完成。“历史建筑保护性重建比新建建筑难度更大、费用更多、工期更长,特别是市级文保单位,甚至一面墙就要与专家来回多次商讨、调整修缮方案。”马超告诉记者,该片区共有23个院落、87间房屋,进场施工不是同时开始,而是逐个逐个片区打开、逐间逐间房子改造、逐个逐个问题商讨、逐个逐个方案敲定。

“其中余氏老宅的门梁结构修复这个细部节点,就邀请专家来现场讨论四次,前后历时三个月方才完成,修缮工程如同绣花,丝毫马虎不得。”马超说,门梁上部结构完好,但下部结构破损严重,修缮方案不能按照原设计方案进行。于是,请东南设计院历史建筑专家到现场商讨,施工中一旦遇到可能导致建筑损坏的,立即停工,再邀专家到现场查看、研究方案、逐步落实。

滁州是一座有着千年历史文化底蕴的古城,具有独特历史文化资源禀赋。在遵阳街区域改造中,保护好、利用好具有价值的历史街区和建筑,留下原汁原味的老滁城,把较具深度的城市文化打造成了滁州一张新的文化“名片”。

来源:滁州文化旅游

声明:本文由入驻焦点开放平台的作者撰写,除焦点官方账号外,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,不代表焦点立场。